爱国主义宣传中心以无资金

低价六十万出售本站并同价出售多个著名网站(首页底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解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7-03 07:56:30
来源:新华社

 

  华语社: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如何系统、全面、准确把握?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日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报告围绕“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根脉与创新创造、实现“第二个结合”的科学路径与推进方略、“第二个结合”的世界意义及时代启示4个部分,进行了深入阐释。

 

 
0:57
/2:42
 
 
 
 
 
 
 
 
 

 

 

  “必由之路”与“最大法宝”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智库报告中,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系统归纳为“六个有机结合”。

  ——信仰信念与千年理想的有机结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里的这句话,是千百年来中国志士仁人追求的治国济世之道。小康、共富、大同,是无数先辈英杰“修齐治平”的共同理想。

  这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2023年5月摄)。新华社发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民族的血脉、文明的底蕴。

  ——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的有机结合。

  在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依靠“新乡贤”力量组建的“平安大姐”团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调解”思维,依靠亲情、友情、乡情“说和调停”,组建8年来累计调解纠纷16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3%。礼乐文明的传统在现代化的今日中国,形成新的回响。

  在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调解室,“平安大姐”工作室的志愿者对一起纠纷进行调解(2019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现在的政治协商、民主决策、政治监督、基层自治等制度体系,既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底色,又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投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者高国升说。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秩序的规范、伦理的力量。

  ——发展思想与民本理念的有机结合。

  “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等层面,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和时代升华。

  新时代10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超过4亿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赋予执政理念以深厚的人民情怀。

  ——核心价值与传统道德取向的有机结合。

  从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创建,到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道德习惯。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赋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价值的源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四川眉山三苏祠,一门三进士留下隽永诗词传诵千年,凝筑了“以文化人”的中国古典文心。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主题街区,大唐盛景与现代景致在流光溢彩中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在“以文化物”中展现活力。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2023年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第二个结合”通过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赋予民族复兴根与魂。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承、文明赓续,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中,实现了对生活的滋养赋能。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郑州歌舞剧院的演员在录制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节目(2021年2月20日摄);下图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内展出的展品(2020年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命运与共与协和万邦的有机结合。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外交往智慧。“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有机结合,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思想的贯通。

  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据世界银行报告,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

  “第二个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智库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理论创新发展的正确引领,彰显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找准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之间的融通。

  参观者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内欣赏展品(2021年10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第二个结合”强调重视传统绝非复古,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结合的关键,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其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新内涵。

  游客在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博物院参观(2023年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助推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中国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篇章。“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就“第二个结合”的科学路径与推进方略,报告创新提炼总结为“十个准确把握”:准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准确把握文化本质属性,准确把握文化根本作用,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位,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准确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智慧,准确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演进趋势。

  中国实践为世界提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报告认为,从国际视野看,“第二个结合”从治国理政视角,回答了“何以中国”的世界之问。

  以文化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坚持“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它让世界看到,中国走出的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传统。

  正是基于这样历史文化与文明基因,中国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稳定性和确定性,是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进步力量。

  把握“六对关系”应对治理挑战——

  报告梳理了应对治理挑战需要把握的“六对关系”,具体包括:人民与本体的关系、自主与外鉴的关系、创新与守正的关系、问题与理论的关系、系统与局部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六大辩证关系,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发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现实写照,为那些努力应对治理挑战的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报告认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以文明新形态贡献人类美好新未来——

  2022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这是11月5日拍摄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夜景。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和而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不同文明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新时代以来,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着眼全球、面向世界的新理念、新创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观众在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参观(2022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报告认为,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旨归,内嵌了中华文明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对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启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文字记者:梁建强、杨一苗、冯源、徐壮

  海报设计:殷哲伦

  编辑:王绚、杨文荣、张惠慧、王秋韵、贾伊宁、唐兴、张爱芳、戚文娟、陈海通、邬金夫、郭洁宇

  统筹:方思贤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热爱我们的祖国,让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北京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 。)
人民商场网、人民商城网出售、中华军事网(关帝网)出售、北京民心网、中华新闻网出售、国民新闻网(国民官网)出售
爱国宣传中心资金紧缺,欢迎各界人士捐助。北京华语社收款地址:中国工商银行(621226 1717005970049)杨志强收
本网站发布宣传文稿,(网站首页)每篇文章宣传费三百元,欢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发文 邮箱:903238507@qq.com
华语新闻网:《中华新闻网》--官网。版权所属单位:北京市华语社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5MA005MBT1R.
Copyright@2012-2032 华语官网(华语新闻网)联系电话: 17611656736、17071410443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语社: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225号 邮箱: zhonghuaxinwen@163.com 微信:zhonghuaxinwenwang
北京市华语社办公新址:北京市房山区城关街道顾八路1区1号,原办公电话:010-56184148因迁址无法使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北京华语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北京华语社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原中华人民爱国主义宣传中心)共同主办